摘要:CICI||评论从一个月前消息公布之日起,海尔空调所在的海尔智家股价几乎没有上涨,而另一个合作方海立股份的股价振幅也在5个点以内。显然,对于“海尔空调与海立股份共同投资新设郑州海立电器有限公司,从事空调用转子压缩机业务”一事,资本市场持相对...
CICI||评论
从一个月前消息公布之日起,海尔空调所在的海尔智家股价几乎没有上涨,而另一个合作方海立股份的股价振幅也在5个点以内。显然,对于“海尔空调与海立股份共同投资新设郑州海立电器有限公司,从事空调用转子压缩机业务”一事,资本市场持相对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这是在国家强调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生在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内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说其大,对海尔空调来说意义非凡,毕竟其代表着核心部件的一次突破,双方投资新公司的初衷势必会为双赢打开新通道;说其小,是因为这仅仅是海尔空调本身,而非产业层面的缺失,格力有凌达、美的有美芝,海尔海立的联手,很难引发产业层面的轰动效应。
这一点,在消息公布的一个多月内,双方的股价整体波澜不惊就可以看出。而市场面,在1月下旬有过乐观解读后,也归于平静。毕竟这事不能看短期发酵,更在于长期价值的体现。
那么,海尔海立的联手,除了自身优势得到强化外,到底会不会对空调市场的既有格局产生影响呢?分两方面看:
其一,空调业百弊丛生亟需调整,却是海尔空调稳毛利的机会。
相较于其他家电产品,空调产品有其特殊性。因为时不时受到老天爷的眷顾,所以冬夏都会出现销售高潮,而去年的酷暑更为空调的热销保驾护航。在天气面前,任何饱和率都不是事儿。100%、150%甚至200%、300%,一个客厅两三个卧室,一个家庭配置两三台的小目标是轻松可以实现的。
然而即便如此,空调行业依旧有潜伏危机。从产业在线透露的数据看,2022年家用空调生产14836.9万台,同比下降4.3%;销售15003.7万台,同比下降1.7%。其中内销出货8429.0万台,同比下降0.5%;出口6574.7万台,同比下降3.2%。
需求虽然在,但整体规模下降却是主旋律。其实这几年对产能过剩,产品不好销的预警时刻都有,只是当狂欢来临之时,很多人忘记了曾经敲响的警钟。
对海尔来说,携手海立的好处,就是增强了产业链话语权,这为产品降本增效提供了可能。这在毛利率不断压缩的趋势下,无疑是增厚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所以,即便产业出现糟糕的走向,也并不妨碍海尔海立携手的长久价值,所以其稳定甚至提升毛利是有机会的。
其二,改变品牌格局尚需时日,史诗级突破不是简单补链那么简单。
就像提及世界第一高峰,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但是问及第二第三高峰时,不少人需要搜索记忆甚至过去的信息库根本未曾触及一样。空调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格局。
有董小姐加持的格力空调,是国内当仁不让的第一品牌,而这两年渠道效率和品牌形象双提升的美的也获得了不错的关注。无论从销量还是利润,将这两者归属于第一阵营品牌,应该没有太多异议。
长此以往,空调市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开始变得相对明显,这么多年的头部品牌,被寄予了更多希望,也被赋予了产业突围的希望。
这种认知对龙头品牌来说是推力,对其他想超越的品牌来说,就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面前,是显而易见的阻力。
正如前文所言,携手海立,对海尔来说是补链,对其他企业来说并不是优势体现。特别在格力和美的面前,它们在空调领域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产业链的稳定性,都在海尔空调之上。这就意味着海尔海立的联手,只是追赶的开始,尚不能谈及冲击格力、美的的市场份额。当然,吊诡的是,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海立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是持有9000余万股,份额达到8.32%的格力电器,如何对待敌友关系,对后来者海尔空调来说是个问题。
不管怎么解读,就对品牌格局的影响来看,海尔海立的联手,或许在短期内对一线阵营品牌有冲击,但搁置较长时间的维度力,恐怕难产生实质性地挑战。
小结:一个多月,留给资本市场足够时间,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海尔海立联手,是海尔自我补全计划的一部分,对其自身竞争力来说大有裨益。但搁置全产业这个大背景之下,却并不闪耀,对格力美的把控产业走向的当下格局来说,短时间内也难有趋势性的扭转。
海尔空调补全产业链,夯实根基的逻辑是对的,我们也期待其能改变这个十几年位次未曾发生本质改变的市场!但不得不说,技术方面,变频技术攻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方面,夹在中间的压力同样不容小觑,不仅有追赶格力美的的压力,也有诸如全面发力的飞利浦以及时不时证明一把的奥克斯等追兵的压力。
【森科技:旨在用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客观的原创打动您!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下观点,共同为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出力。对科技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关注“森科技”。】